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Chapter 25 画展 (第1/5页)
Chapter 25 画展
申城的天仍旧低垂,像一整块未抛光的铅。江面吹来的风拎着水汽,沿着西岸的空地一路推,撞在美术馆大片玻璃幕墙上,又被弹回去,化作一声闷在胸腔里的回响。馆前的广场铺着细小的石英砖,被冬末的潮气浸透,踩上去不滑,却带着一种悄无声息的寒意。 宋佳瑜把那张门票夹在艺术画册里,沿着人流缓慢地往前挪。进门处的金属探测门发出很轻的“嘀”声,工作人员把地图递给她,指示展览动线。她点了点头,顺着白色长廊走进去。长廊尽头是一面被刻意拉低的暗墙,像一道要人先屏住呼吸的门槛,跨过去之后,视觉突然被抬高, 第一间展厅,席勒的自画像挂在正中。灯光从高高的天轨打下来,形成一束明显的光池;四周的墙体退暗,观众稀稀落落,脚步声在地面上绵长地拖行。那幅画里,人物的目光直接投向观看者,瘦长的线条像把皮肤一层层削薄,以至于骨相和欲望一并暴露在外。红褐的颜色并不鲜明,却带着一种温热的粘滞,贴到眼睛上时,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咽一口口水。 她站住。鼻腔里先闻见的是颜料的味道,但她很快意识到那只是幻觉,这里没有油彩和松节油,只有冷空气、纤维板、和被恒温恒湿管理成“无味”的洁净。幻觉来自记忆:二十出头的一个傍晚,她在异国的画室里临摹这一张。窗外的雪刚停,天光发蓝,她把灯拉近,手腕酸得厉害,却不愿停。那会儿她喜欢线条胜过色块,觉得把线条拉紧,就能把自己也拉回一条不走神的轨道。画完的时候,指节被颜料糊得发硬,她把手摊给同学看,那人笑她:“太张狂。”她也笑,说:“这样才像活着。” 她在那段岁月里,确实是这样相信的。 “你还是喜欢这幅。” 声音从左后侧传来,轻,却带着明确的指向。她回头。 陈知站在距她一臂半的位置,风衣解开了一粒扣,里面是素白的衬衫。头发梳成低髻,干净的颈线在灯下留出一小截影子。她没戴耳饰,唇色淡,眼尾自然挑起一点弧,近看时会发现她的睫毛并不长,却很整齐,好像每一根都在同一条纪律里。 “真巧。”宋佳瑜把那两个字说得很平,“今天人不多。” “我知道你会挑工作日的下午。”陈知也很平静,“人少,灯稳,你可以慢慢看。” 她像是在叙述天气,不带任何渲染,可那份知道不自觉地越过了某条线。宋佳瑜把画册往腋下夹紧一点,视线落回画上,她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的表情。 “你二十岁的时候临摹过。”陈知说,像是接续一段共同的记忆,“线条很极端,骨架画得很准,衣褶有一点急躁,很好看的急躁。” 宋佳瑜的指尖轻微地收紧。她确实在朋友圈置顶过那张照片,作为一个给自己的提醒;她也知道点赞和转发在一个闭合的社交圈里并非秘密。但当被看见从屏幕里走出来,变成在白墙之下被人当面点名,她还是不由地有了抵触。 “旧画。”她淡淡地说,“年轻的时候手腕喜欢用力。” “现在也不弱。”陈知看着她,眼神很克制,却有一种不肯退的持续性,“只是你的力气换了地方。你把它用在了‘收’上。” “这不是你该评论的范围。”宋佳瑜转头,目光直接碰上去。她的眼睛在这样冷的灯下更显得清,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玻璃球。 陈知沉默了一秒,点头:“抱歉。职业病。” 她往旁边挪半步,拉开一个更标准的社交距离。两人并肩站着,看下一幅画,几何化的身体被拆开又重新拼合,线条里有一种更锋利的干燥。展签上写着创作年代,宋佳瑜对照着日期在心里默数,那是席勒生命最紧的几年,画面的呼吸也因此短促。 “你看线的时候,会先找骨点?”陈知问。 “看结构的时候。”宋佳瑜没回头,语调仍然平,“看人,就不一定了。” “看你的时候,我先看骨点。”陈知说,声音更低,像一把刀在布面下走。她不是在描述画,而是在描述她。话里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